第四十六章 馬戛爾尼的觐見
行幄原是蒙古大帳樣式,此時便矗立在萬樹園正中,原是乾隆接受蒙古王公賀禮,或日常接見外國使團之處,四周各有數十步。眼看身前蒙古王公已經一一入帳。金簡只見眼前多了一位年長太監,面色祥和穩重,正是鄂羅哩,鄂羅哩随即對兩隊使團道:“皇上有旨,緬甸、英吉利兩國使臣不遠萬裏,前來天朝,朕心甚慰,念及英吉利使臣遠渡重洋,初來朝觐,特命英吉利使臣在先,緬甸使臣在後,前後入殿觐見,欽此!”
說着,鄂羅哩和之前那位太監引了金簡,走入帳內,松筠和阮元跟随其後,英吉利使團一行漸次而入,至大帳正中,鄂羅哩方示意停下,随後緬甸使團也跟随入內。
直到這時,金簡才看清身前竟是何人,一行王公大臣最前,是三個身着四團龍補服的皇子,乃是皇八子儀郡王永璇、皇十五子嘉親王永琰和皇十七子貝勒永璘,永瑆當時留京辦事,不在乾隆面前。三位皇子身邊,是兩位身着蟒袍的大臣,一是嘉勇公福康安,一是忠襄伯和珅,還有兩名禮部尚書德明和紀昀。此外二十餘人乃是蒙古王公,看來只是個小規模觐見禮,距離萬壽慶典的大禮,可要相差甚遠。
金簡更為疑惑,原本想着只把這些英吉利使臣帶到萬壽慶典之上,讓他們行一次三跪九叩禮就萬事大吉,卻怎麽又多生了這一番事端?正不解間,只見班列之前,和珅出班跪奏道:“啓禀皇上,今日英吉利、緬甸使節,已至殿前,各有方物需要進獻,還請皇上對進獻一事,予以定奪。”
乾隆聽了,也只點點頭道:“準。”
這時松筠也出班跪奏道:“啓禀皇上,英吉利國王聞我天朝聖德,更兼皇上聲威,披于四海,故特遣使節不遠萬裏,遠渡重洋,歷時一年方至天朝。英吉利使臣本來自禮儀不通之處,于此大庭廣衆之下行大朝儀,唯恐生疏,竟讓皇上忘了其遠國向化之誠。臣念及今日觐見,本依常朝之儀,特請皇上念及遠人無知,許英吉利使臣行禮,從其本俗,以示天朝寬仁之度。”
而令金簡更意想不到的是,乾隆随即答道:“英吉利使臣既是初來乍到,邊鄙無知,此次觐禮,便依英吉利舊俗罷。只是英吉利各位使臣,也當記住,這幾日要勤加練習,三日後的萬壽大禮,當從大清儀度才是。”
鄂羅哩随即道:“宣英吉利正使馬戛爾尼,上前觐見!”
馬戛爾尼當即出列,雙手捧住國書,走向乾隆,長長的衣擺漸漸拉開,這是一件寬大的巴茨騎士鬥篷,英吉利使團考慮到清廷官員衣服多為寬大式樣,特意選了這樣一件衣服,給馬戛爾尼披在身上,至于長長的下擺,則由小斯當東扶着。斯當東是牛津大學的法律博士,這日也身着法律博士的紅色綢袍,出列而進。德明和紀昀引着二人,走到乾隆金墀之下,左右站定,斯當東當即單膝拜倒,小斯當東也不再向前。
馬戛爾尼則拾級而上,在乾隆禦座之前三步處單膝跪倒,雙手向上,呈上國書。道:“英吉利國王喬治,久聞大清大皇帝聲名,特遣在下出使于貴國,願大清大皇帝萬壽無疆!”臺下李自标早已就位,一一将馬戛爾尼這番話譯了過來。
小斯當東也在臺下道:“願大皇帝萬壽無疆!”與馬戛爾尼不同,他說的是中文。
乾隆聽了,眼中也是一亮,随即點頭,笑道:“英吉利國王遣使不遠萬裏,來獻方物。此等向化之心,朕已知曉。你等便回去告知國王,朕,惟願兩國長享萬年之好。”說着取過國書,卻不觀看。其實國書早已由郭世勳在廣州遣人翻譯完畢,馬戛爾尼這一份是英文版正文,乾隆也看不懂,便只取了放在一旁。
馬戛爾尼再次向乾隆鞠躬致意,乾隆便準了他下階而去。忽然,乾隆又道:“階下那位會說漢文的英吉利少年,你把使節送回去之後,再行上來,朕有話想對你說。”
李自标唯恐小斯當東聽不懂乾隆這番話,剛想出口相譯,見小斯當東樣貌時,似已經聽得清楚,便不再多言。小斯當東将馬戛爾尼送還隊列,自己又走上前來,在乾隆面前跪倒,看乾隆樣貌時,卻是無比慈祥。想來對于一個會說中文的外國少年,乾隆并無其他疑忌之心。
乾隆看着會說中文的小斯當東,自是得意,若不是大清聲威遠播海外,這少年卻又如何習得漢語?想到這裏,更是喜上心頭,道:“孩子,你還會什麽漢文字句?也說來與朕聽聽。”
“嗯……願大皇帝萬壽無疆、千秋萬歲、萬世太平……”
“孩子,這‘萬’字你說了三次了,還有別的詞句嗎?”乾隆雖然這樣問,卻是滿面喜色。
“嗯……身體康健、平安和樂、多福多壽……”
“不錯。”乾隆更高興了。“那書本上的話呢,知道多少?比如,孔夫子的《論語》?”
“嗯……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……不亦……”小斯當東畢竟學習中文時間較短,加上這幾句都是書面用語,不免有些緊張。
“很好,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。就是說,你等英吉利使臣,只要願意和大清永結友好,我大清,就願意和英吉利同享太平。朕今日,也高興!”說着,乾隆從身邊解下一個荷包,放在小斯當東手裏,道:“日後若是漢文再有精進,便來找朕,朕另有重賞。”
小斯當東謝過乾隆,便又回到使臣之中。便是馬戛爾尼這般尋常不茍言笑之人,此時也已面露喜色,眼看乾隆如此高興,或許自己帶來的通商之約,就可以順利達成了。
随後,斯當東上前獻上禮單,也由德明代乾隆收下了。眼看英吉利使團進獻已畢,便輪到緬甸使團前來進貢。可直到這時,金簡猶是一頭霧水,不知這一次觐見是從何而來。
事後多日,金簡才從松筠那裏聽聞故事始末:
原來,這是一場松筠和阮元特別構思的觐見之禮。當日阮元聽了英吉利使臣言語,已自清楚英吉利使臣的心意,他們并非完全拒絕三跪九叩,但又不希望太多國人得知,可萬壽大禮又不能廢,因此,阮元想到了“特引觐見”這一方案。
所謂“特引觐見”,阮元最初的構思便是:在英吉利使臣來到避暑山莊之後,擇一日讓乾隆先接見使團,此時使團全員參加。因為特引并非元日、萬壽一般的大型朝會,比禦門聽政還要簡單,所以禮儀也自從簡,本無需三跪九叩。而英吉利使團從俗行禮,也并無不可。但之後幾日的萬壽大典,三跪九叩禮還是逃不掉的。
當然,針對這個問題,阮元也已提出建議,在萬壽大典之時,各國國使原本可以入觐的就不多,這次入觐,英吉利使臣中便只挑馬戛爾尼、斯當東父子等少數幾人,入澹泊敬誠殿行禮。這樣其他英吉利使團成員,均不會知曉真相,反而會被第一次引見時的單膝下跪禮所誤導,以為第二次行禮也是如此,之後回國自然不會聲張。至于馬戛爾尼等幾人,當然也會守口如瓶。
不過阮元這個計劃雖好,何時引見,如何行禮等事,他并沒有經驗。好在身邊松筠在場,松筠為官資歷遠勝阮元,又有和俄羅斯交涉的經驗,自然想到萬壽大典之前,乾隆往往會特別接見外國使臣,以彰顯其“遠播海外”之恩。于是兩人把意見集中在一起,就有了這日提前接見英吉利使團的一幕。
乾隆雖然對單膝行禮一事,也頗為不悅,但想到後面萬壽典禮仍是三跪九叩,又聽松筠和阮元提及,使團中有個十餘歲的少年,頗善中文,自然高興,也就不再計較行幄中這次行禮。只是這般順遂外國使團意願之事,清代卻也不多,故而這次接見,只有京中少數必須到場的成員随駕,其餘便是較為邊遠的蒙古王公,純粹是為了壯大聲勢。這樣英吉利使臣特別行禮之事,在清朝一邊自然也不會被聲張出去。阮元也特別向斯當東父子說明了乾隆的性情習慣,乾隆最想看到的,就是所有人都按照他的想法辦事,若是小斯當東可以在乾隆面前說幾句中文,以表“遠國向化”之心,乾隆自然會格外優待。
只是阮元和松筠想着金簡對這大禮頗為執着,若是提前讓他知道,只恐他又會争執不休,便一直瞞着金簡,只對乾隆上了密奏。其實這事不止金簡不知,若不是當日王傑無意聽見,似他這般大學士兼軍機大臣之人,也無權過問。眼看金簡“受驚”不小,這日宮中太監也提前送了他回寓所。而乾隆經此會見,對英吉利使臣頗為滿意,最後也特許英吉利使臣,八旬萬壽之際,三跪不得裁減,但九叩卻可以變通。
次年,年近八旬的金簡因病去世,也不知是完全因為年邁,還是受了這件事的影響。
這日下午用罷午飯,松筠、阮元等人也先回了行館歇息。英吉利使節團便由和珅和福康安帶領,前往避暑山莊游覽,一路之上,只見亭臺樓閣,華麗而不失典雅,四周花草木石,亦皆精美,更有不少草場,将空曠與細致一加結合,更顯錯落有致。英吉利使團諸人,也不禁連連贊嘆,有些人也開始暗中比較避暑山莊和圓明園。可圓明園畢竟是清廷百年心血所至,更兼中西結合,還是比承德略勝一籌。
福康安畢竟是公爵,地位高貴,介紹避暑山莊風景之事,便由和珅負責,和珅陪駕數十年,自然對這裏每一處風景都了如指掌,眼看靜好堂、冷香亭、采菱渡、觀蓮所一一走過,和珅介紹起來,自己也不由得暗自得意。馬戛爾尼見朝中貴人氣色不錯,便對李自标說了幾句,李自标上前對和珅作揖過了,道:
“禀和中堂,英吉利馬戛爾尼大人,于觐見之外,另有些國中要事,想與大皇帝商議。聽聞和中堂乃是大清首相,但凡要事,均需先奏與和中堂。是以馬戛爾尼大人想着,該把這通商要務先告知和中堂,若蒙中堂不棄,還望中堂禀報大皇帝,成兩國永世之好。”
是時英國國中小皮特擔任首席大臣,也在此一任,确立了“首相”之名。但中國之內,大學士與軍機大臣職能都與首相類似,所以李自标為免繁複,直接搬用了“首相”這個詞來稱呼和珅。和珅聽過,也暗自得意,若說身兼大學士與軍機大臣,便可為“相”,那此時清朝首相應是阿桂而非自己,李自标此番言辭雖是逾矩,卻正說到了自己心上。更何況此時也沒有“要事先奏”這般定例,李自标這一番“多餘”之言,讓自己更加滿意。
但即便如此,和珅在軍政要務之前,也不敢随意逾越乾隆,便道:“你只告訴他們,這邦交要務,只能由皇上一人決定,我可以收下你們的國書,将邦交事宜轉告皇上。可皇上能不能同意,這個我可做不了主。”
李自标翻譯過了,馬戛爾尼和斯當東也有些猶豫,馬戛爾尼暗自從袖中取出一份單子,似乎是想要李自标交給和珅,李自标只好一邊遞上單子,一邊陪笑着同和珅道:“和中堂,使臣大人是想說,此次英吉利使團前來朝見大皇帝,已是盡心誠意,這所挑選的禮物,也是國中精品。更何況,這行禮之事……”
“盡心誠意,即便夠了?”和珅笑道:“這進獻貢品之事,幾十年來,多少國家,進獻過多少方物?難道僅僅因為進了貢,皇上就要聽你們的不成?都不說別的,就說這些進貢的國家裏,有些還成日争鬥不休呢,要是兩個鬥得你死我活的國家,同時向皇上進獻貢品,你們說,皇上要幫哪一邊才對?你等只管把國書拿來,至于皇上同不同意,那我等可都做不了主。”
不過說着說着,和珅還是打開了禮單一角,只見其中數行所書,都是西洋珍寶,自然滿意。可他随即神色如常,将禮單收入袖中。
福康安忽道:“你這翻譯,也太不知禮數,和中堂替使臣指路,你便如此巴結。那這樣好了,下面的路,我來指,我福中堂在這裏,也待過不少日子呢,你等覺得可好?”這話意思不難理解,和珅那邊,禮都送了,自己這裏,英吉利使團也不能怠慢才是。
馬戛爾尼一看福康安面色,意思便已清楚了七八分,又聽李自标譯過,當即清楚,便對李自标說了幾句,李自标笑道:“其實不瞞福中堂,馬戛爾尼大人已經備好了禮物,之前送到靶場去了,福中堂若不嫌棄,還請移步一看才是。”
福康安聽聞自己也有禮物,自然滿意,此時引領大臣,只有他與和珅二人,其餘兵士俱是心腹,即便私下收受饋贈,乾隆也定不知情。一行人遂來到靶場,只見空曠的靶場之中,伫立着一尊炮車,此外還有十餘支火槍立在一側,火槍形制,與清軍常用的火繩槍大異,并無引火線之物,卻在扳機之上,有一龍頭凸起,乃是更先進的燧發槍。
李自标對福康安道:“禀福中堂,福中堂英武之姿,馬戛爾尼大人也早有耳聞,是以特意備下這些國內最好的槍炮,還望福中堂不要見笑才是。”
誰知福康安拿起一支火槍,看了半晌,卻道:“不過是平平之物罷了。”
英吉利使臣一聽翻譯,也自議論紛紛,不知福康安平日常用火繩槍之人,卻如何看不上這燧發槍?福康安眼看英吉利使臣樣貌,笑道:“此等槍械不用火繩,但用槍機,我大清也有個名字,叫自來火,皇上禦用的便有十餘支。我久侍聖駕,自也見過。說着是不用火繩,發射更快,其實華而不實。”
斯當東聽完翻譯,也笑問道:“這槍是如何一個華而不實的樣子?我英吉利國中,眼下用火繩槍的已不多了,軍械大體均是此類,自然是因燧發槍不用火繩,利于發射之故。”
福康安聽完翻譯,道:“你等自以為不用火繩,發射快了,作戰之事,便萬事大吉了,是嗎?這自來火歷來有個嚴重缺陷,槍機不易打火,往往是扳機扣了半天,子彈都沒打出來,反倒是敵人已經近身了,那豈不失算?倒不如火繩槍好用,你看着引火需些時間,可軍士使用慣了,反而比這自來火用得方便呢。”
說着,福康安也取過火藥彈丸,填充完畢,走到一處木靶面前,扳機一扣,只聽“啪”的一聲,那木板已被擊得粉碎。
英吉利使臣眼看福中堂槍技出衆,自也贊嘆了幾句,斯當東卻頗為不解,上前問馬戛爾尼道:“伯爵,你覺得他們的槍,是不是有些問題?”
“想是冶鐵不精,做不出好槍機。而且,火藥太粗,硝石質地不純。”
馬戛爾尼治軍多年,槍械之事,自是一眼便能看出高下。福康安用過這把英吉利燧發槍,也隐約覺得,這槍比之前用的更得手。可随即想想,自來火的問題往往要用一段時間才會出現,也自不在意。
可就在這時,馬戛爾尼和斯當東說的幾個詞語,卻讓他意外一驚。
福康安随即轉身,向李自标道:“你去問問他們,年前廓爾喀之戰,英吉利可有參與?”
李自标也有些不解,只将這幾句話翻譯給馬戛爾尼聽了,馬戛爾尼也有些詫異,讓李自标再問過福康安,說他也不知道怎麽回事。
福康安道:“年前我從廓爾喀班師回朝,押送了一批俘虜,其中有一個,就和你們一樣,頭發是黃顏色,眼珠卻是藍的,看着膚色更白,絕非廓爾喀土着。而且,廓爾喀其他降人也說,就是他帶了一些火器到他們軍中,他們眼看裝備精良,才想着和我大清作戰。若只是這些,倒也無妨,可方才聽你等言語,有些詞句,和那個廓爾喀俘虜一模一樣!你等樣貌、語言均是一致,卻怎的不是你等在我天朝與廓爾喀作戰之時,暗中相助于他們?”
馬戛爾尼聽了李自标的轉譯,也是大吃一驚,道:“福中堂,我英吉利在廓爾喀之南,确有駐軍之地,名為噶裏噶達(即今加爾各答),可我國之人,于廓爾喀戰争之時,絕無動員參戰之事。想來只是個別逃兵,想着靠戰事發財的,這些人深為在下不齒。但我英吉利于廓爾喀之事,一向堅守中立,是無論如何不會參與的。”
福康安聽完翻譯,眼看馬戛爾尼神色,似乎不是作僞,但即便如此,眼前這個英吉利正使,看着也不是可以推心置腹之人。便說道:“此事我暫且信你,這些槍炮,就放在這裏吧。區區十幾支槍,一門炮,上了戰場,又有何用處?不過是看着把玩之物罷了。”
說罷,福康安便即離去。和珅看着李自标,也轉過頭來,輕聲對他說了幾句話。
這次避暑山莊之行,最後就這樣不歡而散。
幾日後的萬壽慶典,英吉利使團便只有馬戛爾尼和斯當東父子參加,同其他使臣,王公百官一道,在澹泊敬誠殿行了大禮。幾位英使跪拜如儀,叩拜時頭頸低垂,卻不觸地,如深鞠躬狀,但總是全了三九之數,也不顯突兀。而萬壽節一過,和珅也将英吉利使團的第二封國書送到了乾隆面前。這日依清曠之內,乾隆也把和珅、福康安和孫士毅叫到一起,和三人一同看着這份新的國書,眼看國書之上,英吉利方面共有六項請求,分別是:
一、請英吉利貨船,将來在寧波珠山、天津、廣東收泊貿易。
二、請英吉利國買賣人,仿俄羅斯之例,在京城另立一行,收貯貨物發賣。
三、請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島一處,商人到時,即在彼處停歇,以收存貨物。
四、請撥給廣東省城小地方一處,以便英吉利商人居住。
五、請英吉利商人自廣東下澳門,由內河行走,貨物或不上稅,或少上稅。
六、請英吉利船只照例上稅,除此之外,不征雜稅。
乾隆看三人大概已經觀看完畢,道:“英吉利這六個請求,你等有何意見,盡管說來聽聽罷。”
和珅卻意外感覺到,一向習慣自作主張,讓下臣開口,不過為求一句“皇上聖明”的乾隆,這一次提問,竟然有了真心詢問之意。
(adsbygoogle = window.adsbygoogle || []).push({});
相關推薦
游戲入侵,開局無限貨幣
0 評論
原神:我在提瓦特修個仙
0 評論
冥婚萌妻:冷情帝少求不撩
0 評論
小甜糕
0 評論
洪荒之法寶批發商
0 評論
老婆 ,快對我負責林宛白霍長淵
0 評論